

日前,鹽城市生態環境局召開2025年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,會上充分肯定了2024年鹽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的成績。一直以來,鹽城市著力擦亮“世界自然遺產”“國際濕地城市”兩張世界級名片,推動濕地保護、污染治理、城鄉綠化建設等,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市域樣板。
濕地保護
共筑生態家園
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地與國際濕地城市,鹽城不斷加大濕地修復與保護力度,持續豐富“美”的內涵、拓寬“美”的路徑,讓生態優勢成為鹽城最耀眼的城市名片。
探索濕地保護與修復,鹽城從未停下過腳步SG勝游官網。為有效保護濕地生態安全,鹽城創新提出“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”進行濕地修復,東臺條子泥“720高潮位候鳥棲息地”、大豐建川鳥類友好種養殖區生態修復、全國首個海岸帶遺產地生態修復等項目接連成功,鹽城黃海濕地遺產地生態修復案例入選“生物多樣性100+全球特別推薦案例”。
得益于鹽城的濕地保護與修復,2024年,鹽城市新增濕地保護面積1.5萬公頃,全市濕地保護率預計達到51.22%,自然濕地保護率預計達到66.28%,分別提升1.82%和2.38%。兩年累計除治互花米草27.6萬畝,約占全國五分之一。
圖源:鹽城發布
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,使得生物多樣性也日益豐富。在江蘇省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廣袤灘涂濕地上,一群丹頂鶴在濕地上空騰飛,地面上的麋鹿覓食、嬉戲,鶴與鹿在廣袤的黃海濕地上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。每個月5日、15日、25日,江蘇省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巡護人員會進行網格化調查,同樣,在野外調查時也會進行巡護監測,遇到特殊問題及時處理、上報。
圖源:鹽城發布
污染防治
推動環境向好
不斷創新生態修復方式,鹽城市成功探索出一條獨具鹽城特色的生態治理之路。近年來,鹽城市還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,以大氣、水、土壤污染防治“三大戰役”為主陣地,全力推動環境質量持續向好。
為改善空氣質量、減少大氣污染,在鹽城鹽都區鳳凰匯榴園項目施工現場,一輛輛工程車在自動沖洗平臺完成洗塵后有序駛出場地,無論是工地內部還是周邊區域,都看不到塵土飛揚的景象。而這一切得益于該工地安裝的“智慧之眼”,以科技之力實現高效揚塵治理,彰顯出鹽城市在建筑施工揚塵治理方面的務實舉措sheng game勝游亞洲。
同時,面對土壤污染防治,鹽城積極探索飛灰資源化利用新路徑。今年1月14日,隨著機械壓縮蒸發結晶裝置機組安裝結束,鹽城亭湖格洛特環境飛灰資源化利用項目大型設備已全部安裝完成。據悉,該項目全部建成投用后,年可處理生活垃圾焚燒飛灰6.6萬噸,協同利用廢酸、廢鹽提取有用元素生產8種零碳再生產品,項目工藝系國內首創,并將飛灰的處理成本降至“千元以內”,低于現行的螯合填埋成本。
圖源:亭湖發布
此外,在水污染防治方面,幸福河湖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具體體現,鹽城市積極推動河道清淤疏浚、岸線生態修復、河湖水質提升、文化景觀打造。目前,全市累計建成幸福河湖397條、總長1700公里,創建數量全省領先,打造河長制主題公園85個、省級以上水利風景12個、入選省水利遺產名錄8處。
城市擴綠
厚植生態家底
城鄉綠化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陣地,是城鄉生態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是城市文化魅力彰顯的重要窗口。近年來,鹽城陸續發布《鹽城市綠化條例》《園林綠化種植土質量要求》《行道樹修剪規范》等法規和要求,科學有序促進綠化規范健康發展,合理推動城鄉生態空間高標準建設、高水平管理,以城鄉綠化高質量發展助力美麗鹽城建設取得新成效。

在鹽城綠化實踐中,亭湖區通榆河生態景觀廊道工程就是一個生動的案例。通榆河畔,一棵棵薄殼山核桃和中山杉等本地培育的優質苗木整齊排列,河水緩緩流淌,岸邊的樹與草坪相映成趣。這條城市生態景觀廊道,不僅是城市的一道亮麗風景線,更為市民們提供更多親近自然的生態休憩空間。
圖源:登瀛觀察
鹽城市住建局依托現有城市綠地、道路、河流及其他公共空間,打通城市生態和通風廊道,優化生態空間布局,構建多層次、網絡化的城市綠地網絡體系。優選使用本地適生的高碳匯植物,著力發揮城市生態系統在固碳增匯中的積極作用,堅持生態惠民,實施一批“小而美”的城市園林綠化工程,提升精細化管護水平,增強生態系統碳匯質效。
目前,鹽城市正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“一街一景觀,一路一特色”的城市林蔭系統,打造低碳生態的綠色空間、舒適宜人的出行空間、悅動活力的樂享空間、特色鮮明的可識別空間。
文/崔欣
資料來源:鹽城發布、鹽城生態環境、YCTV鹽城新聞微信公眾號、亭湖發布